湖北省戏曲艺术剧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中叶。1951年6月,湖北省汉剧团成立,标志着湖北省戏曲事业的正式起步。随后,在1966年1月,湖北省楚剧团也宣告成立,进一步丰富了湖北地方戏曲的种类。这两大剧团的成立,为日后湖北省戏曲艺术剧院的组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进入21世纪,为了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地方戏曲艺术的整体水平,湖北省文化厅决定对原有的戏曲团体进行整合。2000年,在湖北省楚剧院和湖北省汉剧院的基础上,湖北省戏曲艺术剧院正式成立。这一举措不仅保留了楚剧和汉剧的传统优势,还促进了戏曲艺术的创新与发展,2004年12月18日,湖北省戏曲艺术剧院黄梅戏团正式成立。
湖北省戏曲艺术剧院隶属于湖北省演艺集团,是湖北地方戏曲代表性国有戏曲团体,楚剧、黄梅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责任保护单位,汉剧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责任保护单位。至此,剧院拥有楚剧、汉剧、黄梅戏三大地方戏曲剧种,下设楚剧团(全国地方戏创作演出重点院团)、楚剧青年团、汉剧团、黄梅戏剧团、黄鹤戏楼、舞美工程部、湖北戏曲艺术中心、永芳古戏院等多个演出经营实体。
剧院现有演职人员近400人,其中包括国家一、二级高级职称的各类艺术人才80余人。剧院还涌现出了一批享有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省政府专项津贴专家以及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和文华表演奖的艺术家。
从上世纪50年代至今,剧院共创作、改编、整理和移植演出剧目300余台。其中,楚剧《葛麻》《刘介梅》《追报表》等经典剧目不仅在国内广为流传,还被拍摄成戏曲电影艺术片,进一步扩大了湖北地方戏曲的影响力。黄梅戏《妹娃要过河》则荣获文化部“文华优秀剧目奖”,楚剧《一瓶茅台》、《娘娘千岁》等也获得了文化部“文华新剧目奖”。此外,剧院还多次荣获国家和省级奖项,如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奖”和中国戏剧“梅花奖”等。
湖北省戏曲艺术剧院不仅在国内享有盛誉,还积极走出国门,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剧院曾多次应邀赴香港、台湾、新加坡以及欧美等地演出,深受海内外观众的欢迎和赞誉。这些交流活动不仅提升了剧院在国际上的知名度,也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随着文艺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湖北省戏曲艺术剧院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提升综合实力。2009年,因原址拆迁,剧院搬迁到武昌区明伦街小学过渡,目前还建工程已经全部实施完成,剧院现已拥有一流的办公条件和更加完善的硬件设施、更加优越的演出环境。
未来,湖北省戏曲艺术剧院将继续秉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固本浚源、延续根脉”的战略高度,承担起繁荣发展湖北省戏曲艺术的使命和责任。通过改革创新,进一步激发文艺院团的活力,增强文艺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创作出更多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反映时代特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文艺精品力作。同时,剧院还将积极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渠道,推动湖北地方戏曲艺术走向世界舞台。
省戏曲艺术剧院历史沿革
发布时间:2022.01.21阅读:
上一篇:
无
下一篇:
无
地址:武汉市武昌区大成路首义公园18号
Copyright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湖北省戏曲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鄂ICP备12012047号 鄂公网安备42010602003854号 技术支持:中企高呈